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,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。张景祖系河南省名中医、长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,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,擅治多种内科杂病。张景祖临床治疗糖尿病时多以中焦燥热论治,笔者有幸跟师学医,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,供同道参考。
患者男,53岁,因“口干多饮5年余”于2024年12月10日就诊。患者5年前出现口干多饮,查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均偏高,确诊为2型糖尿病。起初饮食控制,效差,后予双胍类药物,血糖仍控制不佳。近1个月复查血糖尿糖,结果显示血糖偏高,尿糖(+++)。刻下:口干多饮,晨起口干口苦,口中异味较重。小便黄,大便稍干。舌质偏红,苔薄黄,脉弦细数。
诊断:消渴病(中焦胃热,气阴两虚)。
治则:清泻胃火,养阴生津。方用清消降糖方加减:
生石膏45g,山药30g,鲜石斛30g,莲子心3g,粳米10g,知母15g,麦冬10g,人参10g,白茅根30g,甘草6g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12月18日二诊:患者诉服上方后自感口干口苦症状有所好转,复查尿糖,结果显示尿糖(+++)转为尿糖(+)。舌质偏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效不更方,守原方续服7剂后复查尿糖转为阴性。
按 “消渴病”一病,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立专篇讨论,认为胃热、肾虚是消渴的主要病机,其中又以胃热表现的患者居多。消渴患者多因长期过食肥甘、醇酒厚味,导致脾胃积滞化热生火,燥热伤脾胃,胃火炽盛,脾阴不足,则口渴多饮;胃火内蕴,火热上炎,则口干口苦,浊气上犯,则见口臭;脾气虚,不能转输水谷精微,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,则小便味甘,即为尿糖;小便黄、大便干,此皆为火热炽盛之象。中焦脾胃受损,后天之源不能化生精微以充养先天之本,则导致肾气亏虚,进一步出现下消的症状。因此总体治则应不离清泻胃火,养阴生津,方选用清消降糖方。
清消降糖方为张景祖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剂,此方在“白虎加人参汤”及“祛烦养胃汤”两方基础上加减组合而成。“白虎加人参汤”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由白虎汤加人参组成,所治病机为阳明气分热盛,耗气伤津。消渴之属中焦者,虽非为外邪入里化热,然其病机均为中焦气阴两伤,故所治病证异曲同工。“祛烦养胃汤”出自清代医家费伯雄所著《医醇剩义》,“中消者,胃病也。胃为谷海,又属燥土。痰入胃中,与火相乘,为力更猛,食入即腐易于消烁。经所谓除中,言常虚而不能满也。宜清阳明之热,润燥化痰,祛烦养胃汤主之。祛烦养胃汤:鲜石斛五钱,石膏四钱,天花粉三钱,南沙参四钱,麦冬二钱,玉竹四钱,山药三钱,茯苓三钱,广皮一钱,半夏一钱五分。甘蔗三两,煎汤代水。”该方为治疗消渴属中焦脾胃阴虚火旺证之名方,具备清解脾胃之热、生津润燥之功。
清消降糖方在以上两方基础上加减得来,由生石膏、山药、鲜石斛、莲子心、粳米、知母、麦冬、人参、白茅根、甘草组成。此方主治消渴病证属中焦燥热者。临床症见消谷善饥、口干多饮、口苦口臭、尿频量多、尿液混浊如脂膏、大便干结、舌质偏红苔黄、脉滑数等症状;气阴两虚者,常伴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五心烦热、腰膝酸软、舌淡红少苔、脉细数等表现。
方中重用石膏清热除烦止渴,山药益气养胃滋阴,共为君药。鲜石斛滋胃阴,莲子心清热益肾,粳米益脾胃、除烦渴,知母、人参、麦冬养阴益气生津,以上共为臣药,共助君药养阴止渴。佐以白茅根清热利尿,使热从小便而去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配伍得当、组方精良,共奏清胃泻火、养阴生津之功,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口干口苦等症状,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尿糖,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。
临证时,伴口燥咽干者,加用黄连6g、天花粉30g、生地黄15g;伴倦怠乏力者,加黄芪20g、白术18g;伴小便黄频数者,加苍术10g、黄柏10g、益智仁12g;伴有心烦失眠者,加首乌藤20g、枣仁15g、石菖蒲10g、远志10g;伴视力模糊者,加山萸肉24g、枸杞子12g、菊花10g、女贞子15g等。
(李晨晨 河南省长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